黄土高原政治知识点 初二政治上册知识点

黄土高原经纬度位置:33°41N~41°16N,100°52'E~114°33E。

南北向跨跃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东西向包括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带,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相对位置: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

它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总面积约64平方千米,海拔高度800~3000米。黄土高原的黄土分布面积占我国黄土总面积的72.4%,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集中的地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矿物质丰富、利耕作的特点也为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提供了条件。

20世纪初,中国乃至世界地学界对黄土高原的成因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和多种成因说等多种学说。其中以风成说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拥护者最多。

黄土风成说认为,像亚洲中部(包括我国北方地区在内)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地区强大的反气旋(高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的黄士物质吹到周围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而形成的,故称荒漠黄土。

在黄土高原形成的初期,亚洲内陆已经处于干旱的状态,我国北方和蒙

古国南部广泛分布着沙漠、戈壁以及沙化土地,为黄土高原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由于高空西风急流以及近地面东亚季风(主要是西北风)的吹拂,黄土物质被带向远处,再加上太行山等地形的阻挡,黄土最终沉积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黄土颗粒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小这一特征也正好符合风力搬运堆积的特点。

相关资讯